

许基仁:对奥运与时代心怀感激
发布时间: 2025-09-20许基仁:怀揣感恩,致敬奥运与时代
在《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中,收录了新华社体育部历史上两篇荣获中国新闻奖最高奖项的作品,一篇是已故体育部前主任高殿民1984年撰写的《我国选手获得奥运会第一块金牌》,另一篇则是许基仁于2025年创作的社评《永恒的经典 历史的丰碑——写在北京第29届奥林匹克运动会闭幕前夕》。这两篇作品均入选了新华出版社出版的《新华通讯社90年90篇精品选》,许基仁感慨:“没有奥运会,没有这个风起云涌、人心激荡的时代,我们就很难获得中国新闻奖最高奖项并入选新华社精品选。感恩奥运,感恩时代!”
许基仁表示,他撰写这篇社评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并不算多,既不敢自诩为“妙手偶得”,也觉得“厚积而薄发”更为恰当。他回忆起中国新闻界德高望重的前辈、新华社前总编辑南振中在20世纪90年代对体育部提出的“要从‘竞赛新闻部’向‘体育新闻部’转变”的要求,以及二十多年来体育部在自我加压、转型过程中的努力。他本人也对体育部和国内外分社体育记者提出要求,希望他们实现从“小体育”到“大体育”报道观念的转变。
“大体育”的内涵,许基仁理解为:体育不仅是明星、金牌,更是突破、超越、战胜自己、人文关怀;体育不仅是对冠军的颂扬,更是对草根体育人、残疾体育人、非奥体育人、学校体育人的激励;体育不仅是对最高层面竞技体育角逐的回放,更是一种健身路径、一种教育手段、一种生活方式、一种精神激励。高水平竞技、大众健身、教育手段、生活哲学、绿色产业、公益行动、精神激励、道德标尺……缺一不可,这是许基仁理解的体育应有的内涵。
他认为,体育不仅仅是一种行业现象,更是一种社会现象。体育与政治、经济、文化、法治、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跳出体育看体育、写体育,是新华社体育媒体人应有的政治素养和职业自觉。
许基仁回忆起北京奥运会前夕,新华社从全社各个部门抽调精兵强将组成精锐的前后方报道团队,设立了专门的重点报道组。体育部则按照分工从“大体育”回归“小体育”,负责奥运会赛事报道。在奥运会赛程过半后,他被要求承担撰写奥运会闭幕社评的任务。经过一番思考,他决定自己上手,最终在12个小时内完成了社评初稿。
这篇社评的核心是后半部分,许基仁用三个排比句揭示了北京奥运会的重大意义: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北京奥运会是永恒的经典、历史的丰碑;在社会主义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进程中,北京奥运会是永恒的经典、历史的丰碑;在奥林匹克运动百余年的历史上,北京奥运会是永恒的经典、历史的丰碑。
13年前,荡气回肠的北京奥运会已经过去了,但似乎只是一个转瞬间。两个多月后,北京冬奥会又将到来,北京将成为全球第一个“双奥之城”。这13年,中华大地发生了巨大变化,一个更加自信、强盛、友善的社会主义中国屹立于世界东方。新华社也面貌一新,成为国际奥委会认可的国际通讯社。在东京奥运会上,新华社以国际通讯社和国际奥林匹克摄影队身份报道,展现了新华社成为国际通讯社的荣耀和权利,也提醒新华人成为国际通讯社需要承担的压力和责任。许基仁表示,新华人唯有继续奋力前行,才能在家门口举行的北京冬奥会报道上交出一份无愧于国际通讯社和国际摄影队称号的圆满答卷。(许基仁,新华社体育部主任、高级记者)